

10月14日,“沂蒙精神代代傳”主題宣講活動走進中國海洋大學,近千名師生接受了震撼靈魂的洗禮。 精神之炬,生生不息,跨越山海,光耀千秋。 從菁菁校園,到鋼鐵營盤……短短一年間,這項活動已先后走進全國500多家單位,開展1萬多場次、受眾240萬人,所到之處無不好評如潮。 它生動回答了如何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要大力弘揚沂蒙精神,推動紅色基因代代相傳”的殷殷囑托,為傳承弘揚中國共產(chǎn)黨人精神譜系,探索出了一條可創(chuàng)新、可復制、可推廣的“臨沂路徑”。 其力在“人”,構(gòu)建了博采眾長的強大矩陣。一種精神的傳承,終究要靠人來承載,靠人來講述。讓什么樣的人來講,決定了宣講的底氣與分量。“沂蒙精神代代傳”宣講團的可貴之處,在于打破了單一宣講主體的局限,構(gòu)建起一支全年齡段、各領(lǐng)域覆蓋的“宣講夢之隊”。這里,有皓首窮經(jīng)的專家學者,以深厚學理闡釋精神的源流;有熠熠生輝的“時代楷模”,用奮斗事跡詮釋精神的當下價值;有血脈賡續(xù)的紅色后人,以世代記憶講述精神的本真。王傳喜、于愛梅、朱呈镕……一個個閃亮的名字,本身就是一部部活的教科書。正是這種多元主體的“大合唱”,讓沂蒙精神的講述,既有歷史厚度,又有時代溫度;既有理論高度,又有實踐力度,從而凝聚起強大的感召力和說服力。 其要在“準”,實現(xiàn)了精神滋養(yǎng)的精準抵達。好的內(nèi)容要抵達人心,必須找到最合適的頻道。面對不同群體、不同領(lǐng)域、不同需求,“沂蒙精神代代傳”宣講摒棄了“一勺燴”的粗放模式,代之以“精準滴灌”的科學方法。針對高校,是思想的碰撞、是理想的升華;針對軍營,是意志的淬煉、是血性的召喚;針對機關(guān),是黨性的錘煉、是作風的洗禮;針對社區(qū)和青少年,是文化的浸潤、是信仰的播種。正是這種分眾化、對象化設計,使得宣講內(nèi)容真正做到了“一把鑰匙開一把鎖”。全國500多家單位的爭相邀約,1萬余場活動的廣泛覆蓋,5.7億+的全網(wǎng)點擊量,這不僅僅是數(shù)字的呈現(xiàn),更是沂蒙精神入腦入心、產(chǎn)生共鳴的最好證明。 其魂在“新”,催生了傳播方式的蝶變效應。在信息爆炸、話語多元的今天,如何讓紅色故事“叫好又叫座”,考驗著我們的智慧與能力。“沂蒙精神代代傳”的魄力,體現(xiàn)在對宣講形式的果敢突破與大膽創(chuàng)新上。它告別了“一人講、眾人聽”的傳統(tǒng)說教,創(chuàng)新采用“情景宣講+小戲小劇+紅色故事+短視頻+歌舞”的綜合模式,讓宣講從靜態(tài)的講述變?yōu)閯討B(tài)的演繹,從單向的灌輸變?yōu)槌两降捏w驗。當《第一碗餃子》的情景再現(xiàn),我們仿佛看到了軍民情深的崢嶸歲月;當《你從未走遠》的旋律響起,我們感受到了信仰力量的代代賡續(xù)。這種“寓教于演、融情于藝”的創(chuàng)新,讓沂蒙精神從歷史書頁中“走”了出來,在舞臺上“活”了起來,真正在觀眾心中“立”了起來。更重要的是,這種效應不止于宣講。從北京大學思想政治實踐課教育基地揭牌,到與32138部隊簽訂軍地共建協(xié)議,再到與中國海洋大學共建“大學生社會實踐與志愿服務基地”……宣講活動催生了一系列實實在在的合作成果,實現(xiàn)了文化傳播與區(qū)域發(fā)展的同頻共振,這正是紅色文化“軟實力”轉(zhuǎn)化為發(fā)展“硬支撐”的生動實踐。 “求木之長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遠者,必浚其泉源。”沂蒙精神,是我們的“根”與“源”,是我們?nèi)≈槐M、用之不竭的精神寶庫。讓我們持續(xù)擦亮“沂蒙精神代代傳”主題宣講這一品牌,不斷挖掘內(nèi)涵,豐富形式,創(chuàng)新方法,推動沂蒙精神在新時代的偉大征程上綻放出更加璀璨的光芒!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