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蘸墨要勻,起筆輕一點,你看這‘孝’字,豎鉤得立住才顯精神。”初秋清晨,沂南縣界湖街道后中疃社區(qū)“文敬書院”的傳統(tǒng)文化講堂里,書法老師正逐一為居民手把手調(diào)整握筆姿勢。陽光透過玻璃窗灑在鋪著紅宣紙的長桌上,墨香與隔壁戲曲室傳來的柳琴戲唱腔交織,勾勒出社區(qū)文化生活的鮮活圖景。 這座占地1600平方米的文敬書院,是后中疃社區(qū)整合養(yǎng)老服務中心、新時代文明實踐站等資源打造的“文化樞紐”。走進書院,銀齡頤樂園里,幾位老人正圍著社工學習智能手機視頻通話;共享書屋的書架前,小學生們正踮著腳挑選繪本,身旁的奶奶則在翻看養(yǎng)生書籍。“以前沒事就蹲在家門口曬太陽,現(xiàn)在天天往書院跑。”居民張慶山放下手中的毛筆,指著墻上的課程表笑著說,“每周有書法課、每月有防詐講座,上個月還跟著學了拍短視頻,日子比以前熱鬧多了。”據(jù)了解,書院全年常態(tài)化開放,日均服務超100人次,年均開展各類文化活動130余場,從戲曲排練到隔代教育課堂,從書畫交流到智能設備教學,全齡段居民都能在這里找到屬于自己的文化空間。 文化暖人心,孝善更聚力。在社區(qū)服務大廳的積分兌換窗口,居民趙娜正拿著積分手冊辦理兌換:“這60分是我之前參加社區(qū)端午包粽活動、幫老人打掃衛(wèi)生攢的,換張孝心卡給婆婆用。”工作人員一邊遞出印有“孝善中疃”字樣的卡片,一邊解釋:“1分抵1元,拿著這卡去孝心食堂吃飯能打8折,買包子、粥品也能用。” 走進社區(qū)孝心食堂,飯香撲鼻。78歲的王桂蘭剛用女兒兌換的孝心卡買了一份飯,“閨女忙,不能天天來,換了孝心卡讓我中午來吃熱乎飯,這心里啊,也熱乎乎的!”據(jù)介紹,社區(qū)將居民參與文化活動、志愿服務等行為納入孝善積分體系,年均吸引約500人次參與,兌換物品300余件,既減輕了家庭養(yǎng)老負擔,又讓孝善文化從口號變成了日常。 “厚文民安,孝善中疃”,如今的后中疃社區(qū),文敬書院里墨香不斷,孝心食堂里暖意融融。社區(qū)以文化為紐帶,用積分作橋梁,讓居民從文化建設的“旁觀者”變成“參與者”,走出了一條文化賦能基層治理、孝善促進社區(qū)和諧的新路徑。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