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對于一個政黨特別是執(zhí)政黨而言,如何正確看待人民與政權的關系是一個根本性的問題。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以深邃的歷史眼光和宏闊的戰(zhàn)略視野,科學把握共產黨執(zhí)政規(guī)律、社會主義建設規(guī)律和人類社會發(fā)展規(guī)律,充分汲取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中安邦定國的經驗與智慧,明確指出“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江山為何是人民?人民何以成江山?如何守住人民的心?誕生于齊魯大地的沂蒙精神,可以為這一連串追問提供有力詮釋和最好回答。 江山為何是人民 “江山”一詞,原指江河與山岳,后成為“國家政權”的形象化表達。在自然界,江河山岳不是一開始就存在,地殼運動是江山成型的關鍵因素。在人類社會,國家政權也并非與生俱來,民心向背是政權興替的決定力量。沒有人民的支持與擁護,無以立國家、建政權。在中國共產黨的一切活動中,“江山”與“人民”緊密相連、合二為一。打江山、守江山,靠的是人民,為的是人民。 人民性是中國共產黨的鮮明底色,也是沂蒙精神的顯著標識。早在《共產黨宣言》中,馬克思恩格斯就明確宣示:“過去的一切運動都是少數(shù)人的或者為少數(shù)人謀利益的運動。無產階級的運動是絕大多數(shù)人的、為絕大多數(shù)人謀利益的獨立的運動”。“為絕大多數(shù)人謀利益”,這一無產階級運動的根本價值追求,貫穿在黨領導創(chuàng)建人民政權的全部活動中,體現(xiàn)在沂蒙精神孕育形成的整個過程中。 面對外敵入侵和反動統(tǒng)治的壓迫,黨堅定站在人民一邊,救人民于水火,解人民于倒懸。在沂蒙山區(qū),根據(jù)黨中央的指示要求,根據(jù)地各級黨組織通過各種方式教育啟迪群眾,喚醒群眾的階級意識,提高群眾的政治覺悟,增強群眾的革命自覺性。同時,黨始終把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站穩(wěn)群眾立場,關心群眾疾苦,傾聽群眾呼聲,通過各種方式解決群眾面臨的生產生活困難,甚至不惜以命換命也要確保群眾生命財產安全。正是由于認可和接受了黨的政治主張,看到和感受到了黨一心為民的實際舉動,沂蒙人民認識到共產黨是在為人民打江山,跟著共產黨就是向著幸福走,支持共產黨就是在為幸福生活而奮斗。有了這種認識,沂蒙人民自覺自愿地接受黨的領導,全力支持和參與黨所領導的革命斗爭活動。在這一過程中,黨與人民群眾結成了命運共同體、利益共同體、行動共同體,鑄就了以“黨群同心、軍民情深、水乳交融、生死與共”為基本內涵的偉大沂蒙精神,“江山就是人民”擁有了鮮活生動的沂蒙注腳。
革命戰(zhàn)爭年代,沂蒙人民用小推車運送軍糧(資料圖) 人民何以成江山 誰是歷史的真正創(chuàng)造者?這是一個關乎人類社會發(fā)展根本動力的問題,也是理解和回答“人民何以成江山”的關鍵。古往今來,無數(shù)思想家、哲學家都曾對這個問題進行過深入思考和探討。然而,只有馬克思主義深刻揭示了人民群眾才是歷史的創(chuàng)造者。對此,沂蒙精神有著生動的詮釋與證明。 在沂蒙地區(qū),廣大人民群眾真正成為革命的“銅墻鐵壁”。在艱苦的革命歲月里,沂蒙人民節(jié)衣縮食、無私奉獻,“最后一碗米送去做軍糧,最后一尺布送去做軍裝,最后一件老棉襖蓋在擔架上,最后一個親骨肉送去上戰(zhàn)場”,涌現(xiàn)出了以“沂蒙六姐妹”“沂蒙母親”“沂蒙紅嫂”等為代表的一大批英雄模范和先進群體,樹立起了仰之彌高的偉大精神豐碑。據(jù)統(tǒng)計,在整個戰(zhàn)爭年代,山東僅沂蒙山區(qū)就有120多萬群眾擁軍支前,21.4萬人參軍參戰(zhàn),做軍鞋315萬雙、軍衣122萬件,碾米面1億2000萬斤,救護傷員近6萬人,有力保障了戰(zhàn)爭需要,確保了革命的勝利,為新中國的成立建立了不朽功勛。 對于人民群眾的巨大歷史作用,陳毅在淮海戰(zhàn)役勝利后曾滿含深情地說:“淮海戰(zhàn)役的勝利,是人民群眾用小車推出來的。”同樣在山東戰(zhàn)場立下赫赫戰(zhàn)功的粟裕則如是評價:山東人民“像千百條小溪流渠,匯成了奔騰萬里的大江長河,源遠流長,滾滾向前,使華東野戰(zhàn)軍越打越多,越戰(zhàn)越強。有這樣的人民,還有什么敵人不可以戰(zhàn)勝呢?”這一切無不告訴我們,人民就是江山,有了人民,就有了無盡的力量源泉。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的,“我們黨的宏偉奮斗目標,離開了人民支持就絕對無法實現(xiàn)”;“忘記了人民,脫離了人民,我們就會成為無源之水、無本之木,就會一事無成”。只有緊緊依靠人民,與人民攜手共進,才能克服一切困難,實現(xiàn)宏圖偉業(yè)。
民族歌劇《沂蒙山》深刻演繹“黨群同心、軍民情深、水乳交融、生死與共”的沂蒙精神。 如何守住人民的心 守住人民的心,關乎國家長治久安,關乎民族偉大復興,關乎黨長期執(zhí)政。守住人民的心,就要以百姓心為心,堅守黨的初心,堅持為民造福。只有守住人民的心,人民才會堅定跟黨走,黨的基業(yè)才能萬古長青。 守住人民的心,堅守初心是根本。為人民謀幸福,是黨始終不渝的初心。在革命戰(zhàn)爭年代,正是由于堅守了這個初心,黨與山東人民才能同甘苦、共患難、齊奮斗,共同鑄就偉大的沂蒙精神。這一偉大精神昭示了一個最為樸素的道理:誰把人民扛在肩上,人民就把誰放在心上,誰為人民幸福而奮斗,人民就會跟誰走。因此,無論什么時候,堅守為人民謀幸福的初心,都是黨能夠始終得到人民群眾支持和擁護的根本政治前提。離開這個前提,想要保持和鞏固水乳交融生死與共的黨群干群關系只會淪為一種空想。在新時代,發(fā)揚光大沂蒙精神,守住人民的心,必須堅守黨的初心。黨只有始終站穩(wěn)人民立場,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時時為人民著想,處處為人民謀利,始終與人民心心相印、同甘共苦,才能始終走在時代前列,成為人民真誠信賴、衷心擁護的領導核心。 守住人民的心,為民造福是關鍵。悠悠萬事,民生為大。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們的目標很宏偉,但也很樸素,歸根結底就是讓全體中國人都過上更好的日子。”對中國共產黨而言,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一心為群眾謀利益,從來就不是空洞乏味的政治口號和虛假哄人的“空頭支票”,而是實實在在的具體行動。在艱難歲月中,山東黨政軍處處為群眾著想,想盡一切辦法維護和保障群眾利益,努力解決民生難題,與群眾有福同享、有難同當,黨以自身的實際行動,生動詮釋了馬克思主義政黨的本質屬性,充分體現(xiàn)了人民至上的崇高價值追求,真正贏得了廣大人民群眾的衷心擁護和真心支持。“黨心換民心,黃土變成金”。在黨心為民和民心向黨的雙向良性互動中,在黨與根據(jù)地人民長期的并肩作戰(zhàn)和同生共死中,偉大的沂蒙精神得以孕育形成。在新時代,發(fā)揚光大沂蒙精神,守住人民的心,必須堅持為民造福。廣大黨員干部要把為民造福落實到各項具體工作中,牢記“推動經濟社會發(fā)展,歸根到底是為了不斷滿足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需要”“把為民造福作為最重要的政績”,多為群眾辦實事、辦好事,讓群眾能夠不斷看到變化、持續(xù)得到實惠。只有這樣,廣大人民群眾才會始終信賴黨、擁護黨、追隨黨。 守住人民的心,管黨治黨是保障。能不能管好黨、治好黨,是關系人心向背的大問題。歷史一再證明,管黨不嚴、治黨不力必然導致黨內弊病叢生,甚至出現(xiàn)腐敗橫行的現(xiàn)象,而腐敗最傷民心。在艱難的抗戰(zhàn)條件下,國民黨的腐敗就深受人民痛恨。魯南人民曾用鄉(xiāng)謠對其進行了形象的描述:“魚一碗,肉一碗,煙燈一盞,姑娘一串,閑來無事摸麻將,銀洋叮當勝神仙”。與之相反,共產黨則始終堅持從嚴管黨治黨,通過制定法規(guī)、嚴明紀律以及發(fā)揚優(yōu)良作風等對各類腐敗行為和腐敗現(xiàn)象進行嚴厲懲處和堅決抵制。鮮明的對比讓沂蒙人民看到了國共兩黨的根本不同,從而認定了共產黨、選擇了共產黨。在新時代,發(fā)揚光大沂蒙精神,守住人民的心,必須堅持從嚴管黨治黨。黨只有勇于自我革命,持之以恒正風肅紀反腐,堅決同一切損害自身先進性和純潔性的因素作最徹底的斗爭,清除一切侵蝕健康肌體的有害“病毒”,確保不變質、不變色、不變味,才能取信于民、贏得人心,確保黨執(zhí)政基礎和執(zhí)政地位的鞏固。(朱保鋒) 【作者系山東省委黨校(山東行政學院)黨的建設教研部副教授、山東沂蒙精神研究會副秘書長】 |
|
|



